改革者 马震洲
发布时间:2017-01-03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6793

没有永远的市场,只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对于53岁的马震洲来说,过去已经结束,海力生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在现代化、创新型企业的转型道路上,他将永不止步。

 

 

人物名片:马震洲,生于1961年,普陀沈家门人,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本刊记者 刘艾妮

 

马震洲很忙。整个七月份,他三次出差,飞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尼的金枪鱼加工基地考察。在整个东海渔业资源逐步衰退的大背景下,海力生亟需获取捕捞配额,开发海外资源。

“我需要原料。”他说。

在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这是典型的“马氏风格”,“做事亲力亲为,先人一步看到潜在的危机和对策。”比起一个产业布局稳定的集团老总,他倒像是一个充满速度和激情的创业青年。

事实上,2008年重新入主海力生的马震洲确实是“二次创业”, 从1977年进入海力生的前身舟山水产食品厂,到25岁当上厂长,再到1992年调往舟水联,马震洲的人生轨迹两次与海力生相遇,也亲身经历了这个老牌国有企业变身为海洋综合制品领先企业的过程。如今,海力生集团拥有医药、保健食品、水产食品等多个板块,但改革的影响仍在延续,在不断地调整与观望中,马震洲越来越坚信自己心目中对于现代民营企业的判断: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更多地依靠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品研发和新型的现代化营销模式。

“我今年53岁,海力生也已经60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凭着以往的经验,企业不会守不住,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如何让企业充满活力地前进,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次,这位行事低调的集团老总面对媒体,开始讲述他和海力生的故事。

 

接棒

 

沈家门街道兴建路265号,在普陀人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刻有时代烙印的地方。1954年,由国家轻工业部定点开办的舟山水产食品厂在这里开工,专营食品罐头和鱼粉的加工,在当时,相比于渔民捕捞后将水产品腌制运往东北等地,精深加工的鱼粉制品和国外进口的马蹄铁罐头食品为水产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

这家普陀区最大的国有企业就是海力生集团的前身。

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食品厂的余荫笼罩整个沈家门,当地人也以进入食品工作为荣。1977年,在“大包干”之风的席卷下,刚刚高中毕业的马震洲进入食品厂,成为一名全民所有制职工。

也是在这个时期,马震洲见证了食品厂的第一次产业转型。

在某种深海大型鲨鱼的加工过程中,食品厂在原本作为下脚料的鱼肝脏中提取了一种试剂级的精制品——角鲨烯。“这是浙江省的第一个海洋生物产品、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海洋药物。”马震洲回忆,临床效果显示,角鲨烯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用于各种缺氧性疾病、心脏病、肝炎和癌症的防治。

随后,海力生与天津军事医科院等单位合作,依托富含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马面鱼、沙丁、鲐鱼等水产品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鱼油,于1986年研发成功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烯康胶丸。这是浙江省第一个成功研发并投产的海洋药物,此后海力生先后研发成功了以鱼油、贝类、甲壳类等水产副产物为原料的系列海洋药物。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25岁的马震洲也成为海力生最年轻的一任厂长。

90年代初期,从“下脚料”中发现财富的海力生很快将海洋制药作为企业的主要方向。而在同时,马震洲因为组织调动,离开海力生,到了浙江舟水联集团有限公司。从1992年到2007年的16年时间里,马震洲从海力生成长的直接参与者变为旁观者,直到那场轰轰烈烈的企业内部变革再次将他席卷当中。

1994年,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关于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要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在全国范围内,被称为“地雷阵”的国企转制浪潮开始了,对于海力生这个老牌国有企业,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蜕变过程,“改制,就是不断吵架,与各种利益群体协调纠纷、平衡关系的过程,管理者在这样的一条路上走,艰险可想而知。”马震洲感慨。很快,海力生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的症状。

从国企到股份制民营企业,吃“大锅饭”的一套已经过时,为了保证生产效率,当时的董事长张山明顶着压力,将3000多号员工缩减到1000多号,制度的开放、活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提高,以“卖药”为新征途的海力生在此时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企业的分红自然对股东会负责,而退休职工的想法是:厂子效益提高了,我们为何不能多分一杯羹?

2001年开始,频频发生的上访、闹事令张山明心力交瘁,为了大局考虑,他五次邀请马震洲出山,继续执掌海力生。

“这个决定不容易下,在舟水联,当时自己也有很多包袱”,马震洲回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张山明的提议,接棒海力生,“海力生是我的初恋,忘不了,现在它有困难,我不能坐视不管。”

 

险棋

 

以时间换空间,这是马震洲2008年上任后作出的第一个决策。

在每年的收益中,他仍然划拨600万分红和其它福利给2000多名退休职工。“海力生的历史积淀太厚重了,都是一个时代过来的,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我也不能忽视。”马震洲希望能以缓慢推进的方式,用时间和耐心换取企业成长的空间。

与此同时,马震洲更关注的是海力生出现的新问题:医药板块后继乏力,以前的传统产品因为到了生命周期而效果减退,同时,医药市场上同类产品激烈竞争,原本在成长期的医药股开始进入衰退期。

在贝特令胶丸之前,市场上的鲨鱼肝油是瓶装的,用吸管服用。产品在空气中多次暴露,不仅容易氧化污染,而且服用麻烦,剂量也不准确。海力生以鲨鱼肝油为基质,合理配制适量的维生素AD,研制出贝特令胶丸,用于婴幼儿、儿童等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治疗。然而,这款国内首创的药物因为没有申请专利保护,使得市场上仿制者层出不穷,也使海力生错失了很多市场机会。

据了解,自2007年复方氨基葡萄糖盐缓释制剂申报成功之后,海力生集团的海洋医药研发的实质性进展缓慢。事实上,碰到瓶颈的不仅是海力生集团,浙江在海洋医药产业方面企业或由于找不到好的项目,或由于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投入能力,近年来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投入几乎为零。

“这几年正在研制的海洋药物不少,但是真正产业化的成药少之又少。”马震洲说,科研成果转化难,已成为公认的难题。有中科院院士曾指出,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一个创新型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而高投入却未必赢来高回报,有的药品研发出来却无法通过认证,或者投放市场后反应冷淡,巨额投入只好‘打水漂’。”

2011年,在慎重考虑了市场风险之后,马震洲走了颇为冒险的一步棋:他将海力生集团旗下子公司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60%的股份出售给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1.8亿元市值。一时间,这个动作令众人不解,甚至被外界解读为:马震洲把海力生最值得骄傲、也最赚钱的原创产业转卖给了山西人。海力生海洋生物制药的舟山本土品牌已名存实亡。

然而,马震洲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在他看来,如今药监局对药物价格控制越来越严格,海洋医药要长久发展,必须走量化生产、薄利多销的道路,而目前,销售正是海力生的软肋,要扩大销量,必须和更专业的销售团队合作。

“国家实施药品价格招投标的办法,就是希望价格下降让利于民众,医药公司如果继续高价小量销售,只有死路一条。”

合作的效果是明显的,今年,海力生的两大拳头产品肯特令和贝特令,销量都突破1000万,原本供应二甲、三甲医院的产品如今已覆盖到社区医院,销售额接近2.7亿元。“到明后年,销售额和市场的占有量会越来越大。”马震洲很有信心。

 

布局

 

马震洲一直在改革,而人们也习惯于将他的每个举动当作变化的信号。2012年初,在浙江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马震洲少见地公开亮相,签约投资“湖泥岛成品油中转储运销售项目”。外界对此浮想联翩:海力生要进军成品油储运销售行业?海洋生物科技的主业已经偏离?

在去年的一次内部讨论会议上,马震洲再次澄清了这些传闻:石油项目是其个人参股的震洋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与海力生无关。接着,他花了六个月时间做了一场关乎全体海力生人的大讨论,确定了海力生发展的主要产业布局。“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这几块海洋生物科技制品我们不仅不会偏离,而且要做的更大。”这是马震洲在讨论中给员工的定心丸。

2012年,海力生出资923万美元,在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娄比省莱城设立金枪鱼加工基地。可做金枪鱼鱼柳及罐头的加工和销售。同时,其获取的金枪鱼捕捞配额,可与国内远洋渔业企业和群众渔业合作,组织围网捕捞船及冷冻运输船30余艘,赴巴新海域从事金枪鱼捕捞作业。目前,这是国内最大的海外金枪鱼基地,今年预计可获取金枪鱼原料30000吨。

    围绕一条金枪鱼,海力生的所有产业顺势展开。

除了鱼肉可制成鱼柳罐头,鱼眼可以提炼透明质酸,鱼骨可以提炼骨胶原蛋白,用于人体美容和保护关节。而鱼的内脏,还可以提炼天然的维生素AD,作为海洋生物保健品的原料。在下脚料里,占比10%的鱼油由于富含DHA和活性物质,是儿童类海洋药物最好的天然原料。

“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鱼类,几乎全身都是宝,现在借助海外基地的原料供应优势,我们能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并占领未来的新兴市场。”今年,重视技术开发的马震洲不惜重金,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将一系列应用成熟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在农作物种植领域,海力生开发了一款从金枪鱼中提取的农作物氨基酸营养液,作为农业部将要推广的新型农作物饲料,它可以使农作物的高产、保鲜。“喷在大棚草莓上,可以保持一个星期不烂。同时色泽更好,单产更高。”

马震洲还准备进入“医用级食品”领域,由医生推荐作为重大手术后病人的辅助食物,这是一种以胶原蛋白为主的活性物质,配比一些病人需要的营养物质,如牛肉、蔬菜等,可以通过滴管送入无法进食的病人体内。“这不是一般的牛肉,它需要在零下30度的设备里冷风干燥24小时,吸干水分,再磨成比米粉还要细的粉末,蔬菜也是这样,用水冲泡后,仍然可以保持新鲜口感。”马震洲说,据了解,今年这类“医用食品”已投放市场,目前有4大产品,16个品规,预计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企业的产品也必将经历成长期、成熟期、衰竭期。但通过不断的拼搏努力,企业是可以永葆青春的。”在今年6月,由市工商联组织的“财富沙龙”活动中,马震洲向参会的企业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没有永远的市场,只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对于53岁的马震洲来说,过去已经结束,海力生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在现代化、创新型企业的转型道路上,他将永不止步。




记者手记:两个时代,一个缩影


马震洲经历了国企大繁荣和国退民进的两个时代,也是经济体制转型中国企老总转变为民营企业家的一个缩影。对于这种身份的变换,有人因为不适应而出局;有人因为无奈而接受;也有人,如马震洲,因为认同而奋起直追。

这种认同表现在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追随态度上:企业的营销方式要转变,科技方式要转变,生产方式要转变,这样才会产生新的内生增长能力。对于合作企业山西仟源制药,他本能地保持欣赏态度:三个大学生组成的医药销售团队,在2005年通过融资上市,现在已是一家有资本、有实力的股份制企业,凭的是什么?他没说出来的话是,海力生为什么不能走这条路?毕竟,既要产品经营,又要资本经营,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但现在,海力生要甩掉国有的旧包袱大步向前在短期内并不可行,历史积淀和内部复杂的关系依附于企业之上共生共存已是事实。所幸的是,马震洲明智地看到海力生在脱掉旧外套后显示出来的实力:尊重科技创新,挖掘潜力市场。在企业内部,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甚至是海力生的对外标签。

于是,马震洲最大化地利用这种优势,在一艘大船上,大家瞄准一个方向,劲都往一处使,那么,乘风破浪也是必然的结果。